钱柜登陆,钱柜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14T/2022-23253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公开日期: 2022-09-28
主题分类: 宏观经济 发文字号: 绍政发〔2022〕17号
有效性: 有效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4151”计划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意见

发布日期:2022-09-29 10:56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推动新时期绍兴制造业发展格局重塑和竞争力跨越式提升,打造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和鲜明辨识度的先进制造业强市,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22〕23号)要求,结合绍兴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全面对标“两个先行”,奋力推进“五个率先”,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及“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指引,空间布局、产业格局、企业主体、发展动能和发展模式重塑为基本路径,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全面构筑传统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蓄积新兴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制造业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为制造强省建设贡献绍兴力量。

(二)主要目标。紧紧围绕建设浙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地区,基本铸成“先进制造业强市”金名片,成为全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践样板。到2026年,全面完成“4151”关键目标。

——“4”即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0万元/人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比例保持3.5%以上,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压舱石”作用更加牢固。

——“1”即打造形成10个左右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3,培育形成若干有前景、有特色、有优势的重点产业,现代纺织国际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5”即制造业领域培育形成500家优质企业,包括“长高长壮”冲刺库企业100家、优质的国内上市企业100家和“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300家,涌现出若干世界领军企业、全球知名品牌和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1”即制造业领域每年实施100个左右10亿元以上重大牵引性项目,制造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速均达到15%以上,外资利用水平提升,营商环境改善。

二、重构制造业空间布局

(一)打造高能级产业大平台。强化全域统筹规划和整合提升,加快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2+6+N”现代产业平台体系,奋力挑起杭甬“双城记”“金扁担”。着力把滨海新区打造为长三角高能级战略发展大平台。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等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发展。加快推进6个高质量骨干平台建设,支持诸暨、嵊州、新昌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创2个以上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列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实施单位:各区、县(市)政府,下同,不再列出

(二)推进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行动。全面完成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集聚提升,高标准实施袍江区块有机更新,打造以“泛半导体+”产业为主体的“绍芯谷”。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迭代升级“一码管地”应用,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政府收储、二次开发、亩均倒逼激励等方式和数字化手段,分类实施拆除重建、整治提升、功能转型、关停退出等“四个一批”,加快低端产能出清,动态推进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力争未来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年均增长8.5%,高标准建设提升省级认定小微园150家。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三)构筑高水平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片区化”理念,突出联网、补网、强链,优先发展、超前布局与“2+6+N”平台体系匹配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5G网络,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加快住房、健康、教育、文化、金融、商业等资源整合,推进职住平衡,优先推进重大产业平台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和未来社区建设。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局、绍兴银保监分局

三、建强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

(一)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梯队。深入落实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要求,深化“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紧抓新趋势新机遇,巩固提升现代纺织、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交通(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家电、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新能源、智能视觉等未来产业集群,传承振兴黄酒、珍珠饰品等经典产业集群。支持建设现代纺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各区、县(市)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和协同区、省级“新星”产业群、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力争到2026年,打造形成10个左右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绍兴制造业在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地位和贡献显著提升。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提升集群制造产业链发展水平。聚焦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纺织等重点行业领域基础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大工业强基项目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关键基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坚持“省级指引、市级统筹、县级落实”原则,构建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链长+链主”协同机制,以“强链、补链、建链”为重点,绘制产业链图谱,实施精准招商,探索数字化治理,促进产业链能级、韧性、竞争力提升。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投资促进中心

(三)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实施新一轮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行动,面向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关键领域,每年实施100个左右1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牵引性项目。深入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大力推进央企对接、越商回归、外资外智招引,着力谋划招引储备推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确保每年全市省市县长项目工程中制造业项目数不低于1/3。抓好省重大制造业项目实施保障,开展重大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加快项目投产达产。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

四、培育一流企业队伍

(一)全力扶持产业领航强企。深入实施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行动,在起跑库、加速库、冲刺库等基础上,以打造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为目标,强化导向、集成措施,大力培育国家产业链领航企业、省级雄鹰企业、省级及以上“链主”企业。鼓励企业争创“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面向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积极招引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落户绍兴。支持“链主”企业加强互相协同与资源共享。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产业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鼓励“链主”企业推荐认定一批“链主”伙伴企业。力争到2026年,累计培育省级雄鹰企业20家左右、省级“链主”企业5家左右。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

(二)实施先进制造业“凤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省新一轮“凤凰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一批优质制造业企业上市。建设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基金项目产业园,加快高质量产业链并购重组,支持上市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上市后备企业招引,力争各区、县(市)每年招引不少于2家。建立企业股改上市培育清单,支持“组团式”“批量式”股改,力争制造业领域5年新增股份公司500家以上。建立“种子库”培育库和“金种子库”,加强上市源头培育。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

(三)推进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深入实施“雏鹰行动”,力争到2026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5家(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40家。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力争5年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0家。统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加大中小企业科技服务、融资服务、“小而精”项目实施等支持力度,加强后备力量培育。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链主”企业研发生产配套产品,组织开展大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对接活动。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四)全力培育一流企业家。实施新型越商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有情怀有担当且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企业家队伍,重点培育一批新生代企业家、科技企业家。积极发挥越商组织作用,引领越商总部回归、资本回归、项目回归、人才回归、科技回归。深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和企业家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联

五、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一)提升制造业创新平台能级。高标准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深化与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等战略合作,强化全市先进制造业创新策源。加快建设绍芯集成电路、鉴湖现代纺织、曹娥江新材料、长三角碳中和、浣江航空航天等高能级实验室。加快提升省轻量化材料制造业、省先进印染制造、省高效电机、省宽禁带半导体及特色工艺产业、省现代纺织技术等省级创新中心建设水平,建成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绍兴市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计划,深化“揭榜挂帅”改革,聚焦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工程、前沿新材料等未来颠覆性技术,攻克取得一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推进首台(套)产品创新培育和示范应用。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三)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创新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或产业创新联盟,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力争未来5年,规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速不低于7%。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打造制造业人才蓄水池。实施“名士之乡”英才计划,大力引进集聚“***行动”计划、国家和省级引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杭电绍兴校区)等载体建设,加快补齐关键领域人才短板。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行动,加快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创建2家以上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实施新时代绍兴工匠培育工程,加快提升技能人才占比和产业工人收入水平。健全“引育用留”人才工作体系,深化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服务专项计划,迭代升级“人才管家”“浙里工程师”等重大应用。

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

六、加快制造方式转型

(一)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分行业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强化织造印染、电机、轴承、智能厨电、袜业、黄酒、珍珠等细分行业产业大脑能力建设,培育15家左右省级未来工厂和150家左右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积极培育数字工厂标杆企业。实施“5G+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实现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深化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建设和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行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实施企业数据标准化治理行动,加快推动产业数据价值化。加强数字新基建建设、应用与推广。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二)促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围绕产线节能改造、资源循环再利用、新能源应用等,每年实施一批省级和市县级节能降碳技改项目。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争创一批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和绿色低碳工厂。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争创国家“产业协同”“以化固碳”示范项目。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低碳高新产业,争创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

(三)推动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每年争创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15家(个)。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创意设计园区(基地),推动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和企业开展“两业融合”试点。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七、推进优质优品提升

(一)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开展新一轮特色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实施15个以上特色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开展“千争创万导入”活动,每年引导200家左右企业导入各类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深化国家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试点,创新质量监管体系。高标准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浙江)绍兴园区建设,提升黄酒、有色金属加工产品、中小型轴承、风机、环保设备等国家级质检中心服务能级,新建国家纺织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

(二)打响先进制造业品牌。深入实施“品字标”品牌培育工程,面向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每年培育一批“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申报中华老字号及浙江老字号。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探索建立绍兴制造优品评价标准体系和制度。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

(三)强化先进标准创新引领。支持企业参与制(修)订先进标准,到2026年,累计制定“浙江制造”标准300项以上,每年新制(修)订国家(际)标准60项以上。深入实施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每年组织70家以上企业开展对标达标质量提升活动。鼓励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上升为先进标准,5年新增国家级、省级标准创新贡献奖4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

(四)全方位拓展市场网络。实施“绍兴优品甄选”计划,遴选浙江制造精品及绍兴制造优品,集中宣传推广。深入实施“品质浙货、行销天下”工程,支持企业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力争5年培育浙江出口名牌70个。高标准建设绍兴综合保税区,争创浙江自贸区绍兴片区,未来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保持年均15%以上增长。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

八、畅通国内国际循环

(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实施融杭联甬接沪发展战略。深化“研发总部在沪杭甬、研制基地在绍兴”合作模式,持续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赋能。全力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积极融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扎实推进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发展区建设,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交通(汽车、航空航天等)等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区域协同发展,共建环杭州湾产业带。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

(二)增强国内合作循环。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跨区域产业链协作,组织一批产业链协作对接活动。加快推进海峡两岸(绍兴)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区建设,促进浙台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我市工业大县与山区26县共建产业合作园,支持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平台。加快打造高效协同制造物流体系,谋划建立杭州湾码头,加快融入上海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全球航运体系。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和智慧物流。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台办

(三)强化全球精准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全球化布局,培育民营跨国公司。加强RCEP、“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谋划建设中欧、中乌、中俄国际产业合作园,强化重要资源、技术、产品多元化供应和互利合作。高质量办好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中国国际黄酒产业博览会、世界布商大会、世界珍珠大会等重大展会。力争未来5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保持年均10%以上增长。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

九、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一)增强制造业政策扶持。制定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政策,确保市县两级财政对制造业支持力度全省领先,加快制定“一群一策”。统筹利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企业物流费用奖励,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修订新一轮人才政策,加大制造业高端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柔性人才政策设计和全市人才政策统筹。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支持,未来5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年均12%以上增长。持续优化制造业政策绩效评价。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市税务局、市委人才办、人行绍兴市中心支行、绍兴银保监分局

(二)加强要素供给保障。实施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控制线内盘活腾出存量工业用地必须全部用于工业发展,确需改变用途的,应“改一补一”,确保占补平衡。新出让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例保持全省前列。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先保障制造业重大项目能耗指标,积极争取上级指标支持,对新引进项目和存量企业项目一视同仁。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三)提升制造业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提高项目审批等涉企服务效率。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和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建设“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深化“码上办”改革,加快综合集成,加强涉企政策精准推送、涉企服务互联互通、涉企数据集成共享;深化“一码管地”应用,助力要素资源配置科学研判;深化企业服务“一网查询、一网兑现、一网评价”全闭环管理,提高整体智治水平。加强涉企政策兑现督查机制建设。

责任单位:市委改革办、市经信局、市大数据局

(四)强化工作组织保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市一盘棋统筹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成立绍兴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健全市县联动、政企互动工作机制。对标“浙江制造天工鼎”,建立先进制造业强市评价体系,定期评价晾晒、比学赶超;将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梳理任务清单,开展专项督查。每年组织召开现场工作会,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佳实践、典型经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7日


  注:本文有删减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