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宝露
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外国友人,向市民发起倡议共建美丽家园……近日,诸暨“洋义警”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洋义警”队伍的组建,要从2021年底说起。市公安局陶朱派出所辖区工业园区多、外籍教师多,负责出入境事务的民警蔡侃在处理相关警务时,时常求助海亮教育园的外事办主任边何杰担任翻译。
“我们这里的外籍教师很多都会说中文的,他们很热衷于帮忙。”交谈中,边何杰透露。很快,不少外籍老师加入到翻译队伍,这便是“洋义警”的前身。
2021年底,在蔡侃和边何杰的组织下,翻译队伍中的几位热心外籍教师正式成立了“洋义警”小分队。他们不仅提供翻译,还参与涉外调解等活动。队伍人员也日渐扩充,目前有成员16名。
“我觉得,这件事一人让一步就解决。”前不久,来自南非的丹尼,操着一口流利中文,还带着一丝诸暨口音,顺利调解了一起纠纷。丹尼自诩已经是“老调解员”了,他说,看到大家握手言和,觉得很快乐。
据了解,在陶朱街道,有183位常住的老外,他们偶尔会因文化、习惯等差异发生摩擦。有了“洋义警”,如今95%以上的矛盾纠纷都能被顺利化解。
“洋义警”还是海亮教育园区内的一道独特风景。开学初,“洋义警”穿上蓝马甲,拿上指引牌,出现在了校门口,帮忙提行李、维持停车秩序,干得井井有条。刚成立于海亮教育园内的“移民事务服务站”,组建了一个特别群体——“语言支撑保障群”。这是市公安局为了搭建语言沟通桥梁而设立的,主要成员还是来自“洋义警”小分队。来诸暨已有8年的彼得和乔安娜夫妇是最先加入“语言支撑保障群”的,他们还化身为推荐官,向身边的外国朋友一遍遍地宣传这个群。如今,群里集中了精通不同语种的多位志愿者。
接下来,“洋义警”将配合民警在更多涉外服务场合展现与众不同的“国际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