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发展起步于“民”、兴盛靠“民”、潜力在“民”。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民营企业家秉承“四千精神”,搏击创业商海,以实干、苦干、加油干,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成为绍兴高质量发展“金字招牌”。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绍兴民营企业开好“顶风船”,走稳“上坡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模式转型、核心技术创新,以“竞奔”姿态乘势而上,使绍兴成为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新沃土”。目前,民营经济创造了绍兴75%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税收、85%的就业、92.7%的进出口、97%以上的市场主体。“78899”这组神秘数字,充分展现了民营经济工业“压舱石”、外贸“稳定器”、创新“排头兵”、就业“蓄水池”的重要作用。
春江水暖鸭先知
从一个百废待兴的资源小市,发展为颇具实力的经济强市;从一个独具风情的山会小城,蜕变为古今交辉的品质之城,2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个千亿级台阶,并连续4年蝉联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30强。风雨兼程,沧桑巨变,绍兴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从“一团火”到“满天星”。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改革开放初期,少数创业者凭借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白手起家、敢为人先,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成就了无数“草根老板”,点燃了绍兴民营经济“星星之火”。随着改革浪潮汹涌,绍兴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柯桥纺织、印染,上虞化工、机电,诸暨珍珠、袜业,嵊州领带、厨具等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也造就了“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的“绍兴模式”。如今,绍兴积极探索“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之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措施,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5123家,占规上工业企业94.8%;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953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8.3%。
从“路边摊”到“全球卖”。心之所向,星辰大海。40多年来,一大批绍兴人怀揣“向海进发”梦想,走南闯北、漂洋过海,拓宽国际“朋友圈”,四海为家做生意,在“跳出绍兴发展绍兴”中,将商业藤蔓延伸到世界各地。他们深耕绍兴、放眼全球,在更大范围聚集发展资源,打造最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创造了一个个创业奇迹,涌现了一批批商界精英。尤其是中欧班列“柯桥号”这列穿梭亚欧大陆的“金火车”发车,推动绍兴“外贸巨轮”驶向新蓝海,民营企业“走出去”更加行稳致远。2024年上半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超1.1万家,进出口2103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全市进出口的92.7%。
从“模仿秀”到“绍兴造”。唯奋楫者先,唯创新者强。绍兴民企以“个体户”“小作坊”和乡镇企业起家,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有品牌和管理经验,许多企业为迅速跨越市场门槛,用“拿来主义”走“模仿”“代工”之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企业为打破行业垄断,形成竞争新优势,想方设法引进高端项目、技术和人才,开辟竞跑赛道,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向新而行、向智而进、向绿而生,在千锤百炼中做大做优做强,实现从“老三缸”到“新三片”的精彩蝶变。2024年上半年,规上民营工业企业中有研发费用支出的企业4400余家,同比增长13.9%;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隐形冠军”企业42家。
乘风破浪立潮头
民营经济强则绍兴强,民营企业好则绍兴好。进入新时代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真心实意、竭尽所能帮助破解发展难题。广大民营企业家站位发展大局,顺应发展趋势,把企业发展与国家所需、绍兴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结合起来,在加速破题中释放澎湃动能。12家绍兴企业上榜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数居全省第三。
“政策+服务”赋能。从“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民营企业当成“自家人”、视为“座上宾”,在政策惠企、服务助企上放大招、出实招。国家“31条”、省“32条”出台后,市委市政府见令而行、闻令而动,第一时间研究制定“绍兴民营经济33条”,提出“3个80%”“五个越”品牌和“10大”特色举措,致力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民营企业“获得感”。秉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帮”理念,持续推进“越满意”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设立“1+7+N”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构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打造涉企“一类事”服务,常态化举办“5?27”“爱企行动”系列活动,努力在政策创新上“不破法规破常规”、要素保障上“变不可能为可能”、政务服务上“比企业早想一步”。
“平台+产业”赋力。平台强,经济就更有韧性、有潜力、有活力。近几年,绍兴牢牢把握“稳”“进”“立”要求,以空间优化、能级跃升、产业聚集、治理高效为目标,聚力打造以绍兴滨海新区、杭绍临空经济发展一体化示范区绍兴片区为引领,以6个县级平台为骨干的“2(2)+6+N”高能级战略平台体系,推动产业规模往“高”攀升、产业结构向“优”跃升。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绍兴综保区三大国字号平台纷至沓来,竞相起飞;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四个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从无到有,百舸争流。以中芯、长电、豪威等链主型企业为引领的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上下游企业120多家,上半年实现产值327.4亿元,同比增长11.3%,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新高地。
“人才+技术”赋智。聚英才方能兴百事。近年来,绍兴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成改革,以“大人才观”广开聚才之路,下大力气建设“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出台全省首部人才发展地方性法规《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实施“增值式”人才服务十条,深化“百所高校、百名专家、百个镇街、百家企业”人才特派员制度,连续7年开行“招才引智”专列,加大人才医疗、住房、金融等保障力度,实现人才与民企“双向奔赴”,城市人才吸引力连续两年居全国第23位。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院企、院地合作,让更多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已建成共建研究院35个,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民企发展“最大增量”。
感恩奋进谱新篇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绍兴时深情嘱托“绍兴是个好地方,你们要好好干,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把绍兴建设得更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风险考验,如何引领民营企业续写新时代“胆剑篇”?需要从打造“有为政府”、构建“有效市场”、营造“有容社会”着手,不弃微末,久久为功。
政府侧:优政策、优环境、优服务。作为城市管理者,政府部门首要之举就是有效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袖手旁观。以“用户思维”迭代完善“1+9+X”、绍兴民营经济“33条”等惠企政策,聚焦精准性、可及性、操作性,主动听取企业家合理建议和诉求,及时出台一批含金量更足、针对性更强、扶持力更大的帮扶举措,放大政策“组合拳”效应。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不断降门槛扩领域、真公平破隐性、拓市场促升级,营造更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查一次”等执法机制,构建“过罚相当”长效机制,完善多元化涉企纠纷解决机制,依法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化“越满意”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完善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家、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全过程、全天候、全周期服务。
企业侧:初心不变、定力不移、胆魄不减。回望绍兴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一路跋山涉水,一路搏击风雨,塑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的越商品格。面对商界风云变幻,更要始终保持“千山万水难阻挡,一路风雨更从容”的初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产业报国、实业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争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引领者,争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生力军;始终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心无旁骛练好内功,不急躁不取巧,不眼红不跟风,以更开放心态、更创新思维、更务实行动,抓住每一个机遇,迎接每一个挑战;始终保持“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敢于直面险阻,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优化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闯”的劲头、“拼”的精神、“创”的勇气实干争先、勇毅前行。
社会侧:更理解、更尊重、更包容。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理解企业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试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坚决抵制曲解、抹黑企业家的不实报道、不当言论,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创业。要尊重企业家,深入挖掘“四千精神”“胆剑精神”深刻内涵,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讲好绍兴企业家故事,充分展现越商艰苦创业、坚韧不拔、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增强企业家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民营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绍兴民营经济一定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