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日前召开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生态市建设会议,全面部署下阶段美丽绍兴建设工作。我市将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步伐,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绍兴。
增加发展的“含绿量”,关键是要通过全面绿色转型,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并进。
其中,产业结构优化被置于首要位置。“过去我们谈产业转型,多侧重于环保合规与节能改造。今后更向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为内核的‘高端化’跃迁。”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顶端,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塑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绍兴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图已十分清晰。一方面,聚焦“2832”现代产业体系,在巩固现有优势基础上,持续推进化工企业集聚搬迁和精细化工“一园式”发展,全力推进传统纺织向碳纤维、功能性纤维等方向转型,同步激活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绿色动能;另一方面,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绿色技改和数绿协同等方式,大力培育绿色工厂、打造智能产线,推动产业“借智逐绿”。
而在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型方面,我市将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并扎实推进建设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在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方面,将积极谋划“十五五”水运项目,着力打造“一河两江”内畅外联的H形千吨级航道网,为“公转水”“公转铁”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强化落实“两新”政策,加快公共领域和短驳运输车船新能源替代,逐步建成智慧高效、供需适配、绿色坚韧的现代物流体系。
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含绿量”决定着发展的“含金量”,治理的“智慧度”关系着保护的“持久度”。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将为这场绿色变革提供坚实保障。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当下的环境问题往往是系统性、复合型的,这意味着治理手段必须从“单兵突进”转向“系统集成”。“解决路径的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机制融通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记者了解到,我市正着力构建“智慧环保”监管体系,通过推动监测网络全域覆盖、监控体系智能升级与非现场监管模式创新,织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张网”。同时,强化法治与政策支撑,推进多部生态领域条例的立法与修订,深化“生态警务”建设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并依托原有的统筹协调机制,压实各方责任,最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一抓到底的现代环境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