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全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聚焦聚力“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深入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内生挖潜力、外贸拓市场、房产去库存、文商旅促融合、金融重实体“五大创新突破性举措”,抓好“两重”“两新”和环境质量提质进位工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计划执行总体顺利。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地区生产总值(GDP)8369亿元,增长6.5%、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8.9亿元、同口径增长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3579元、51530元,增长4.0%、5.5%,收入倍差缩小至1.62。
政策举措精准高效。实施“抢开局、稳增长、增活力”十项举措,顶格承接省“8+4”政策,迭代新一轮“1+9+X”惠企政策,兑现政策资金53亿元。争取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政府专项债等资金827.4亿元,要素争取工作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
三大需求稳步释放。148个省“千项万亿”项目顺利推进,37个新建项目100%开工。连续三个季度获省投资“赛马”激励,连续三年获省重点项目建设优秀设区市。开展2亿元“1+3”消费券活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8亿元,增长6.7%。实现进出口总额4137.1亿元,其中出口3762.2亿元。
(二)“三位一体”积蓄新潜力
聚才汇智聚势赋能。发布全省首个综合性人才法规《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获评全省首批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入围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化、外国人工作证社保卡集成改革等试点。出台加强人才支持保障集成电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新建博士后工作站10家,新引进博士1213人。
创新驱动走深走实。夺得“科技创新鼎”。“深部金属矿智能开采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全国首批市域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96家,审核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24家,新增市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13家。省、市联合成立浙江传统绍兴黄酒科学研究院。
优质教育普及普惠。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覆盖。新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7所,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49万个,新增公办普高招生计划1185个。持有居住证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96.4%。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居全省首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绍兴校区建成投用。
(三)现代产业激发新动能
先进制造强市加快打造。市本级和越城、上虞、诸暨、新昌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入选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纳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布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及新基建、航路航线、应用场景等专项规划,新昌获全省唯一全域低空空域开放授权。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级“双千兆”网络城市。滨海新区入选省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
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出台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实施方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服务业领军企业6家。全面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30.4%。小吃、茶饮、酒吧等特色街区开街运营。投用绍兴天地、龙湖天街等商贸综合体,引进山姆超市、盒马鲜生等首店品牌35个。
建筑业“金名片”持续擦亮。入选全国首批“好房子”试点城市。面向青年人、新市民、专技人才等特定群体,在全省首创全市域发放购房消费券,出台困难家庭住房支持政策,支持困难家庭购买住房1200多套。
(四)改革开放塑造新优势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构建“1+7+N”企业综合服务体系。上线“企呼我应”平台,解决企业反映诉求6395项。深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3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9个。12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12家;在册市场主体81万户,其中企业26万户。
对外开放全面深化。加快RCEP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组织475个团组、4324家次企业赴境外参展,达成意向成交金额约13.7亿美元。举办中国绍兴第五届国际友城大会。综合保税区二期顺利封关。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落地。13家企业入选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及机构100家。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谋划推出12项牵一发动全身攻坚性改革。持续深化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市属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发行全国首单水利基础设施REITs。绍兴“城市大脑”获世界智慧城市出行大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99.7%。
(五)城乡统筹展现新格局
枢纽城市深化建设。制定实施《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谋划绍兴接轨上海产业创新合作区,杭绍临空经济协同发展、强化联动嵊州—新昌节点功能等空间发展策略纳入省委省政府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行动方案。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智慧快速路通车里程超100公里,甬金高速改扩建、诸永高速改扩建工程等提前开工,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
品质城市精雕细琢。镜湖新区高铁北站TOD综合体、国际金融活力城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起草《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书圣故里南入口、鲁迅故里综合保护等项目进展顺利。深化清洁城市“410行动”。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05个,加装电梯200台,整治城市道路310公里、更新燃气管网43公里。诸暨创成全国首个“世界韧性示范城市”。
文化名城焕发新韵。稽中遗址成为“考古中国”重大发现,越国建筑遗存首次得到实证。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绍兴段)建设保护规划(2024—2028年)》。高质量举办公祭大禹陵典礼、兰亭书法节、U23棒球世界杯、“水陆双马”等重大活动。全域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1.9%和12%。
生态环境长效治理。抓实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PM2.5年均浓度30.2微克/立方米。128个考核断面Ⅰ—Ⅲ类水断面占比100%。深化新污染物治理国家试点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改革国家试点。新增光伏并网容量138.7万千瓦。
强村富民扩面提标。粮食播种面积182.5万亩、产量76.3万吨。建成产值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11条。承办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虞、新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实现全覆盖。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
(六)民生幸福绘就新图景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迭代《绍兴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18项省定“七优享”民生实事进度100%。柯桥“驻村融治”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诸暨推动“枫桥经验”“进城入社”、新昌低效林改造等积极打造标志性成果。向对口和山海协作地区拨付计划内援建资金3.7亿元,推进82个重点援建项目建设。
就业创业体系持续完善。推出增值式“稳岗留工”十条措施,为17万户企业减负10.4亿元。开发各类就业见习岗位7475个。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亿元。设立“绍兴工匠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8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3.7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万人。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实施高龄津贴制度,惠及17万老年人。完成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9000多户。出台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导则,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5个。医保业务“全省通办”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6%。低保、特困人均月标准分别提高到1175元、1922元。
“健康绍兴”高水平建设。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市人民医院镜湖总院等投入使用。常住人口千人以上行政村实现“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覆盖。全省首批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创建。检查检验互认扩面,累计互认共享1185余万项次。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编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五年规划。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1.7%,获评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6.7%和21.4%,夺得全省首批“安全发展鼎”。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梅雨、台风等自然灾害防御实现“零伤亡”。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绍兴加快建设共富示范市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十项重大工程”,持续深化“五大创新突破性举措”,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坚定不移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
表: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安排建议

三、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建议
(一)聚力创新赋能,打造教科人一体试验区
高水平建设科技强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深部金属矿智能开采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2—3家。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全年技术交易总额达400亿元。
高水平建设教育强市。力争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90%。新增中小学学位1万余个。投用绍兴市专门学校。推进普高扩容,深化职普融通,提升长学制人才培养实效。建成投用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柯桥校区,加快杭电绍兴校区、浙工职新昌校区等建设。
高水平建设人才强市。迭代实施“名士之乡”英才计划3.0版。争创国家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深入开行招才引智专列。高质量举办“金蓝领”校企对接活动,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名。修订实施新一轮人才政策,打响“来绍兴 才尽兴”城市人才生态品牌。
(二)聚力动能培育,铸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全力推动投资扩容增效。实施476个亿元以上内生项目建设。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0个,特别重大项目10个。修订QFLP试点办法,重点引进总投资亿美元以上项目、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及总部型功能机构。加快芯联先锋、追觅机器人、比亚迪动力电池三期等项目建设,当年新引进项目落地率达到70%以上,全年项目投资增速快于GDP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快于面上投资增速。
全力推动消费提档升级。推动商贸主体梯度培育。持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加快夜间经济发展,做好县域商业体系试点示范。擦亮“绍兴菜”金字招牌。加快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增一批品牌首店。开展促消费活动300场以上。
全力推动外贸保稳提质。迭代升级“十业百展千企”拓市场攻坚行动。持续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及产业基地。推动市场采购、保税加工、海外仓等新业态稳健增长,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直播”模式,力争跨境电商出口200亿元。推进“丝路领航”行动,引导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持续深化“中小微企业成长季”系列活动。
(三)聚力向新向实,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更高水平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4151”计划,奋力夺取“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实施传统产业逐新行动,打造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育新行动,打造全国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制造高地,深化“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质扩面三年行动。实施未来产业储新行动,完善低空产业创新体系,抢占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储能等新赛道。实施历史经典产业焕新行动,做强黄酒、珍珠、丝绸等产业。着力构建高新区2.0版。加快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工业空间全域升级“1123”行动,盘活低效用地1万亩。
更强力度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培育服务业领军企业。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绍兴园区建设,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争创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打造“品字标浙江服务”品牌5个以上,新增国家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以上。
更实举措做大绿色建筑业。修订出台2025年建筑业扶持政策。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装修,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0%以上,争创建筑业智能建造省级试点。推进“好房子”试点,加大对困难家庭等购房支持力度。
(四)聚力攻坚突破,勇当深化改革排头兵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招投标集中监管改革,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试点。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试点”国家试点。打造市、县两级企服中心2.0版。网上中介超市服务事项收费、用时分别下降10%和15%以上。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实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持续下降。
持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完善“1+9+X”政策体系,全年兑付惠企资金40亿元以上。完善“5·27爱企行动”工作机制。推进产业金融协同创新改革试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重组优化,争创全国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新型投融资机制,丰富拓展基础设施公募REITs类型和规模。提升市级城市大脑平台智慧化水平,推动公共数据依法依规有序开放。
(五)聚力全域协同,建设“三生融合”新样板
推动城市融合再深化。纵深推进融杭联甬接沪,提升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等开放先行区能级,谋划建设绍兴接轨上海产业创新合作区。重点建设镜湖环湖核心区、越城鉴水科技城、滨海江滨副中心、柯桥时尚水城、上虞未来城、诸暨视觉之城、嵊州丽湖新城、新昌东门如城等八大功能区。加快地铁2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等项目建设。
推动城市品质再提升。深入实施清洁城市“410行动”。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0个、建设邻里中心10个,加装电梯100台以上。新建改造一批儿童友好、老年康乐等主题口袋公园。改造提升城镇管网设施。新建省、市、县级未来社区30个以上。加快镜岭水库、三溪水库、安华水库扩容等项目建设。
推动生态环境再优化。奋力实现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下达目标。确保128个考核断面Ⅰ—Ⅲ类水断面占比100%。危险废物填埋占比完成省下达目标。加强噪声污染整治。深化减污降碳协同省级城市试点。全面提升排污许可证管理水平,深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权交易试点建设。巩固深化“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创建成果。
(六)聚力“千万工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高标准发展现代农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万亩。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10家。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以上。推进“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总产值超500亿元。加快上虞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高质量建设和美乡村。出台特色乡村风貌传承规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体系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完成农房改造7000栋、管线序化村40个、村道提升村240个。打造“四好农村路”2.0版。农村饮用水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新增省级未来乡村20个。
高水平推进强村富民。高标准完成村经济合作社换届工作。新激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1000宗以上。新建“共富工坊”20家以上。构筑百名“浙农英才”、千名“头雁”、万名农创客、十万现代“新农人”乡村人才矩阵。实施集体经济增收项目100个以上,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70%、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七)聚力文商旅融合,擦亮城市文化金名片
赓续历史文脉。以古城申遗为牵引,全力打造古城保护利用示范区。全面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绍兴段)建设保护规划。高质量编纂《绍兴大典》,深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献研究。组织开展“绍兴名人文化年”活动,办好公祭大禹陵典礼、兰亭书法节、阳明心学大会、陆游诞辰900周年主题活动等重大节会。
扩大文化供给。深入开展“文明绍兴我践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促进越剧、绍剧等保护传承和普及推广。打造“文艺赋美”精品演出场地11个,全年常态化演出不少于300场。完成送戏下乡1400场、送书下乡22万册。组织开展乡村阅读季、“村BA”“村舞”等系列活动10场以上。
打造文旅新业态。打造提升“1+3+X”水上黄金旅游带、“空中唐诗之路”低空经济旅游带、“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文化旅游带等一批旅游目的地,高质量运营古城“三条街”,打响“古城过大年”等传统民俗品牌。开展“名城绍兴 越来越好”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全力推动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字号”,穿岩十九峰争创5A级景区。创新“水陆双马”等自主品牌赛事,打造赛会目的地城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次增长10%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8%以上。
(八)聚力普惠共享,建设民生保障优选地
建设“全龄友好”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公建托位占比达40%,托育机构等级覆盖率达70%以上,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打响“老年食堂”“乡理乡亲”等特色品牌,深化居家适老化改造,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实施城市“young”改造计划,打造多样态青春地标。实现国家5A级婚姻登记场所区、县(市)全覆盖。
筑牢就业“基本盘”。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快“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深入推进返乡入乡合作创业,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规范建设行业性零工市场、功能化便捷化零工驿站。开展春风送岗促就业服务季等活动。深化劳动纠纷“类案同裁”国家级试点,“安薪指数”保持全省前列。
织密社会保障网。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长护险”“越惠保”等保障更全面、更充分。深化社会救助联合体建设,发放“绍兴有爱”消费券。建立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健全分层分类大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助残共富有效途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与人口变化协调机制。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市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浙大二院柯桥院区、浙江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建设。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布点构建“村级15分钟健康服务圈”,常住人口千人以下行政村实现“医疗服务+巡回诊疗”全覆盖。提升重大传染病监测防控能力。推进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建设。千人医生数达4.3人。
夯实平安稳定基石。推进枫桥警务现代化,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加快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化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药品生产许可省市联办、电子处方审方指引等试点,优化药品全链条监管和服务机制。
此外,扎实做好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法治教育、人民防空、民族宗教、禁毒、对口合作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