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完善政策体系、夯实项目支撑、建强平台主体,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力强、附加值高、专业度深突出特性,全力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效率提升,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两业”融合。2024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3%,较上一年提升1.6个百分点。
一是强化政策规划引领
出台市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等文件,梳理生产性服务业任务、项目、平台等清单,体系化推进重点领域指标进位、能级提升。持续加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中小微企业支持作用;加速布局低空物流,畅通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全力构建快捷、高效现代物流体系;支持批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
二是打造试点示范场景
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培育“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和示范场景,发展壮大法律、会计、工程设计、广告策划等商务咨询服务,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全市预计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家、未来工厂1家,引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70家,建设全省性知识产权服务业特色平台2个。
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阮仕珍珠直播基地质检仓一体化运营中心
三是加强企业梯队培育
通过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动态跟踪、项目专人服务、先进领军评定等方式,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引导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等主体创新探索融合模式。进一步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培大育强、“三中心一平台一基地”项目建设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对接国家、省级专项资金,育储并举、产才协同建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
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大豪科技袜业数字工厂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