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绍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开始,至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战国初,越王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全国置十三州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并增辖剡、余暨两县,时会稽郡领二十六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三国时,会稽郡属于吴,治山阴。魏黄初二年(221),会稽郡领县增至三十一县。吴太元二年(252),再增永康、武义、建平三县,并改上虞县为侯国。吴太平二年(257)、永安三年(260)、宝鼎元年(266),先后分会稽郡置临海、建安、东阳三郡,会稽郡辖山阴、上虞侯国和诸暨、余姚、永兴、始宁、剡、、鄞、句章八县。西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于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复设会稽郡,置东扬州。南朝陈永定年间(557—559),会稽郡析山阴置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隋开皇九年(589),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州,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入句章县,设吴州总管府,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四县,总管原东扬州诸郡。隋大业元年(605),废吴州,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治会稽。大业三年(607),复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会稽郡为越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越州,下诏从公元1131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置绍兴府。清宣统三年(1911),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1912年2月,中华民国废府、州、厅旧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均直属浙江省军政府。1914年于省县间设会稽道。1935年,置绍兴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1948年,改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绍兴全境解放。6月,设为浙江省第十专区。10月,改为绍兴专区,并析绍兴县城区置绍兴市、析绍兴县置会稽县,辖一市七县。1952年1月,撤销绍兴专区,原所辖绍兴、诸暨、萧山三县及绍兴市改由省政府直属,上虞、嵊县、新昌划属宁波专区。1953年2月,省辖诸暨县划入金华专区,省辖绍兴市、绍兴县划入宁波专区;5月,绍兴市复为省辖,委托宁波专署代管。1957年8月,省辖萧山县划归宁波专区;9月,诸暨县由金华专区划归宁波专区。1958年1月,撤新昌县并入嵊县。1959年1月,萧山县由宁波专区划归杭州市。1961年12月,复置新昌县。1962年12月,撤绍兴市并入绍兴县。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五县。1968年5月,改名绍兴地区,并成立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改名绍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绍兴市,置越城区,下辖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县、嵊县、新昌县、诸暨县。1989年9月,所辖诸暨县改设诸暨市(县级市)。1992年8月,所辖上虞县改设上虞市(县级市)。1995年12月,所辖嵊县改设嵊州市(县级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绍兴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绍兴县,设立绍兴市柯桥区;撤销上虞市,设立绍兴市上虞区;将原绍兴县的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划归越城区管辖。绍兴市从原来的“一区五县(市)”调整为“三区三县(市)”。 【市名演变】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简称越。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称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降越君,称会稽郡。西晋称会稽国,南朝复设会稽郡,并置东扬州。隋开皇九年(589)改置吴州。大业元年(605)起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交替使用。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公元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