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转型发展的双重考验,绍兴全面实施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建设,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95.20亿元,是2005年的1.90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40%,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3336元提高到2010年的63770元,折合9378美元,年均增长11.3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97.19亿元,是2005年的2.10倍。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263.37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十一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344.28和713.9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50和2.70倍,其中财政总收入年平均增长20.50%。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3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0倍,到2010年底,重大项目“三年建设计划”完成投资819.40亿元,累计完成81.90%。5年进出口总额累计1045.77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30倍;其中出口总额在全省地级市率先突破200亿美元,2010年达到21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1%,为2005年的2.6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38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3亿元,年平均增长17.40%。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131家,比2005年增加39家,营业收入近30亿元,是2005年的1.70倍;接待游客34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8.40亿元,分别约是2005年的2.30倍和2.70倍。 二、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75%,外建农产品基地扩大到60万公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787家,新增农业设施面积4066.69公顷。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施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五大产业发展提升规划,在全省率先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订配套扶持政策,明确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重点培育领域。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投资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8.30%提高到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23.5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0.90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0%,增速居三大产业之首,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78.93亿元,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3.60%提高到2010年38.60%。 三、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期间,修编完成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纲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75平方千米扩大到93.40平方千米,镜湖绿心和越城、袍江、柯桥三大片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迪荡新城初出形象。完成越王城保护整合等古城保护工程10万平方米。“数字城管”顺利实施。县域中心城市和绍虞、诸暨、嵊新三大城镇组群加快发展,“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城市化率由“十五”期末的53%提高到58.50%。全面启动滨海新城建设,"十路三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绍兴袍江工业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个开发区通过省级整合提升验收。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建成电气化村1038个、信息化村479个。投资11.70亿元,新建通村联网公路2280千米,完成乡道砂石路面硬化改造578千米,行政村全部连通等级公路,全市2247个行政村中已通公交客运的有2229个,公交通达率99.20%,并实现全市公交IC卡“一卡通”。积极推进“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已设立规范城乡物流配送经营网点25个,配有统一标识、标志、标牌的“三统一”专用城乡配送车15辆。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92万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4%,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百村小康示范、千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治率达到83%,建成185个全面小康示范村。民生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农民饮用水解困目标,为120万农村居民解决和改善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灌区改造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全市新增灌溉面积1.82万公顷、除涝面积0.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耕地总面积的94%以上。推进农村水电建设,启动实施“千站改造惠农保安工程”,老电站更新改造和农村水电电气化县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新建水电站15座,增加装机容量1.40万千瓦,技改小水电站25座,总装机容量为1.90万千瓦。农民培训转移力度加大,五年培训农民68万人次,转移农民21.50万人次。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累计启动经济薄弱村扶助项目3262个。 四、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实施“蓝天工程”、“清水工程”和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全国生态市建设试点,诸暨市、新昌县成为省级生态县,21个乡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20%、15.10%和15%。开展以印染、化工、医药、造纸、电镀等五大行业为重点的工业企业污泥规范化处置集中整治。全市废水处理能力达到135万吨/日,污水收集干管总长度超过1000千米。列入“811”环保新三年行动的全市11个省级开发区污染整治工作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 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以年平均6.50%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平均11.40%的经济增长,年平均能耗增速低于全省0.60个百分点,单位能源消耗下降较为明显。耕地总量连年实现占补平衡,每平方千米土地产出比“十五”期末提高64%,万元生产总值水耗下降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城市日供水能力由40万立方米提高到80万立方米,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水日处理能力由71.50万吨提高到126万吨。中心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7.67%和44.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1平方米提高到15.20平方米。新建林带林网1800千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森林绍兴”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一批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成功,市级以上森林城镇达到10个,市级以上森林村庄达到50个,森林休闲旅游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五、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深入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基本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市政工程、政府采购、国有产权等统一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排污权、商标专用权、林权开始用于抵押贷款。地方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发行企业债券7家、短期融资券3家,“绍兴板块”上市公司由“十五”期末的24家增加到42家。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达到47.30%,集体林权流转3.13万公顷,集体经济“三资”实现规范化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继续加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1.40倍,股份有限公司总产值增长1.10倍,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增长1.50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数从2005年的61家减少到2010年的50家,集体企业从2005年的113家减少到25家,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21.10万户,总资金91.3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9%和71%;民营企业超6.50万家,总注册资金达300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76%和60%。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3%,经济总量占全市的95%以上。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新组建或调整政府部门14个。扎实推进中心镇(村)建设,深入实施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全面启动17个中心镇中小城市培育试点,诸暨市店口镇、绍兴县钱清镇列入浙江省首批27个培育试点镇,继续推动28个省、市重点中心镇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中心村培育工程”,累计完成中心村建设规划311个。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顺利推进,取消或调整各类审批前置条件164项。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六、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开展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绍兴位居全省同类城市首位。建成国家综合档案馆、绍兴美术馆、越文化博物馆、黄酒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梁祝》、《一钱太守》等文化精品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2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永久落户绍兴,创建成为中国书法名城。教育均衡性明显提升,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20%,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5%,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增加到31所,高校已有7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从3万人增加到5.50万人,是2005年的1.80倍。在保持小学、初中入学率100%的同时,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8.70%,已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绍兴文理学院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卫生强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城市。2010年底,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33.98张,是2005年的1.70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从63元提高到285元,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得到加强,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荣获“全国首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推进。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举办全国游泳冠军赛、第七届市运会等重要赛事,成功申办第十五届省运会,绍兴籍运动员5年中获得7个世界冠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扎实推进。“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平安绍兴”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建立,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环沪护城河”、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等重大安保任务。国防动员、征兵、人民防空、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工作富有成效。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5年来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501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69.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651元,年均分别增长11.50%和12.10%。5年来,财政收入的69.20%都用于民生建设,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30缩小到2010年的2.20,远低于全国3.30之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46亿元,是2005年的2.10倍。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面实行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相继实施,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全省率先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启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率先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所有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新增城镇就业36.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0%以内。城镇职工最低工资由每月610元提高到98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237.50元提高到40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149元提高到297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895元提高到1550元。社会福利床位年均增加10%,全市已有63个城市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星光老年之家”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6%,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提高到36.60平方米和67.60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4平方米和8.19平方米。累计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5.30万平方米,廉租房保障1523户。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2辆,城乡互联网用户达87.70万户,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0%和36%。(张国苗 杨爽) |